(一)海洋水文動力、地形地貌與沖淤環境影響。 采砂區采砂對附近海域潮流動力的影響主要集中在采砂區周邊2.5km范圍內,越靠近采砂區,流速變化越大;施工引起的沖淤變化主要集中在采砂區周邊1.4km范圍內,越靠近采砂區,淤積強度越大采砂區內泥沙淤積強度較大,年淤積厚度約0.07m。減輕不良環境影響的對策和措施:嚴格控制開采范圍,禁止超礦區開采,采砂作業應有計劃的分層逐層進行,并避免礦區邊坡坍塌。 (二)海水水質影響。 在春季海流及主導風的作用下采砂引起的懸沙主要隨漲落潮流在采砂區周邊海域擴散,采砂引起懸沙擴散導致的超第一、二類海水水質的海域總面積為33.47km2,超第三類海水水質的海域總面積為4.886km2,超第四類海水水質的海域總面積為2.561km2。在冬季海流及主導風的作用下,采砂引起懸沙擴散導致的超第一、二類海水水質的海域總面積為46.320km2,超第三類海水水質的海域總面積為4.348km2,超第四類海水水質的海域總面積為2.338km2。懸浮泥沙的影響主要在采砂期間,采砂結束后,其影響將逐漸消失;采砂產生的懸浮泥沙基本不會影響保護區、養殖區和紅線區等的功能。減輕不良環境影響的對策和措施:采砂區四周設置防污簾;采砂船溢流泄水口安裝攔污柵,溢流泄水通過溢流管進行海底排放,減少懸浮泥沙對表層水體的影響;船舶生活污水、艙底含油污水和碎石雜物收集上岸后,由有能力的單位接收處理。開采期間對項目所在海域環境進行跟蹤監測,根據跟蹤監測結果,及時調整采砂方案和采取相應的環保措施。 (三)海洋沉積物影響。 對沉積物的影響主要集中在懸浮泥沙影響范圍內,最大影響距離約為距采砂區邊界北側約5.8km處的海域,項目實施會使上述區域海洋沉積物的垂直結構和表層組成、結構發生變化,但基本不會導致沉積物的二次污染。 (四)海洋生態環境及漁業資源影響。 報告書分析,采砂過程將引起局部海域內水體渾濁度增大,對浮游植物、浮游動物、魚卵、仔稚魚等產生不良影響,經計算,項目采砂造成的生物損失量約為:底棲生物162.4t、游泳生物9852.0kg、魚卵1.80×108粒、仔稚魚4.23×108尾。減輕不良環境影響的對策和措施:采用低噪聲、設備性能良好的采砂船,盡量降低施工船舶噪聲可能對海洋生物的環境影響;做好施工前宣傳教育活動,采砂作業前進行觀察監測以確保作業范圍無中華白海豚、江豚等活動;實行開采總量控制,根據環境保護目標,合理安排采砂強度,降低在“三場一通道”的作業強度,敏感期將每月平均采砂時間降至10天,每月平均采砂量控制在32萬m3以內;按照要求及時繳納海洋生態補償資金,用于修復受損的海洋生態環境。開采期間對項目所在海域環境進行跟蹤監測,根據跟蹤監測結果,及時調整采砂方案和采取相應的環保措施。 (五)環境風險。 項目存在的環境風險主要包括可能發生的通航安全事故、船舶碰撞發生溢油事故進而污染周邊海域等。為避免上述事故的發生和降低環境風險,施工前向海事部門申請劃定施工作業區,設置航行警戒標,配置現場警戒船,必要時向海事部門申請發布航行通告和航行警告,申請協助進行水上安全維護;配備足夠的防止油膜擴散的裝備和設施;制訂溢油事故應急預案,并與區域相關應急預案銜接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