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海洋水文動力、沖淤環境影響。項目采用浮式平臺設計,無樁基礎工程,浮式風電裝備試驗場的建設對周邊海域潮流特性和地形地貌與沖淤環境無明顯影響。 (二)海水水質影響。項目施工期對海水水質影響主要來自海底電纜敷設產生的懸浮物、懸浮泥沙預測結果表明,電纜施工時,懸沙濃度增量超過一、二類海水水質標準的面積為19.43km2,懸沙濃度增量超過三類海水水質標準的面積1.37km2。由于項目施工期短暫、工程量小,通過文明施工、設置防污簾等措施,可大大減緩施工期項目建設對海水水質的影響。施工船舶含油廢水、生活污水和垃圾等經收集處理后運至陸上處置,不會對海洋水質產生明顯影響。 (三)海洋沉積物環境影響。施工船舶含油廢水、生活污水和垃圾等經收集處理后運至陸上處置,不會對海洋沉積物質量產生明顯影響。項目采用鋁基犧牲陽極保護引起的鋅溶解對沉積物環境的累積影響有限,工程運營對區域海洋沉積物環境無明顯不利影響。 (四)海洋生態環境及漁業資源影響。項目海底電纜敷設產生的懸浮泥沙擴散和施工期水下噪聲對海洋生物產生一定的影響;營運期海上風電場水下電纜產生的電磁輻射對海洋生物產生一定的影響;浮式平臺錨固基礎對底棲生物棲息地造成壓占影響。經計算,本項目施工期浮游植物受損總量約為6.36×1014cells,浮游動物受損量約為55.87t,魚卵和仔稚魚受損量折算為魚苗量分別為36.35萬尾和12.33萬尾,游泳生物受損量為2246.274kg。運營期底棲生物資源損失量為0.0034t。減輕不良環境影響的對策和措施:施工期合理選擇施工工藝合理安排工期,選擇低噪音的施工工藝和優質設備;優化施工方案,盡可能縮短水下作業時間;落實施工期海洋環境跟蹤監測。運營期:落實漁業資源增殖放流等恢復措施,進行跟蹤監測和評估;合理設計風機葉片顏色,并采取加設燈光等方式;結合風電場視頻監控系統加強對鳥類的觀測,降低葉片反射率。 (五)環境風險。項目實施的環境風險主要包括施工期船舶碰撞溢油事故,應嚴格加強施工期施工船舶的安全管理,杜絕事故的發生。施工期和營運期船舶事故溢油防范措施主要包括:海上風機涂有醒目的警示色,以警示船舶有效避讓;設立專門機構負責警戒,安裝海上風機監視系統隨時掌握風電場設施水域周圍的船舶航行動態;對浮式平臺周圍加裝防撞保護,避免漁船碰撞引發事故;制定相應的日常檢查養護制度和溢油事故、防風、防臺等的應急預案。配備相應的風險應急物資,建立區域環境風險應急聯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