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海洋水文動力、沖淤環境影響。報告書預測,項目建設對風電場周邊海域潮流特性影響較小,周邊海域流速變幅基本在0.6%以內,流向變化不超過1°;沖淤平衡后,最大平衡淤積幅度在0.5m左右,發生在風機樁基礎附近,其他風機附近最大淤積幅度在0.2m~0.4m之間,風電場區風機基礎最大沖刷深度為1.60~2.01m,沖刷坑最大直徑為7.53~9.94m。本工程風機樁基礎考慮采取砂被保護海床。 (二)海水水質影響。施工期可能造成海水水質影響的主要是樁基施工、海纜鋪設產生的懸浮泥沙擴散污染。報告書預測,施工期懸沙擴散的影響范圍基本局限于底層,對中層和表層的影響不大。環保措施:施工船舶含油污水、生活污水、生活垃圾統一收集運至岸上,委托有能力的單位接收處置;掃海清障打撈的固體廢物和施工垃圾統一收集并運至岸上處理;船舶及其它施工機器作業期間漏油或者維修產生的油污收集并運至岸上委托有資質單位處理。 (三)海洋生態環境及漁業資源影響。樁基施工和電纜溝開挖會引起海底泥沙再懸浮,海底泥沙中有害物質也會再溶出,但對周圍水域的浮游生物產生影響不大。在樁基施工和電纜溝開挖影響范圍內受影響的浮游植物數量約為6.01×1015個(約合32.49t)、受影響的浮游動物生物量為205.26t、底棲生物14.347t、游泳生物4098kg、魚卵4.28×106粒、仔稚魚1.38×106尾。運營期樁基礎壓占造成的生物損失量約為:底棲生物0.03t。減輕不良環境影響的對策和措施:施工期合理安排施工工藝和工期,選擇低噪音的樁基施工工藝,并采用軟啟動的作業方式,減少對施工海區海洋生物的干擾;優化施工方案,盡可能縮短水下作業時間。運營期落實漁業資源增殖放流等恢復措施,并進行跟蹤監測和評估。合理設計風機葉片顏色,并采取加設燈光等方式;結合風電場視頻監控系統加強對鳥類的觀測,降低葉片反射率。 (四)環境風險。項目對海洋環境的主要風險為通航事故引起的船舶油品泄漏和海上升壓站變壓器油泄漏污染海域。為避免上述事故的發生和降低環境風險,施工期加強船舶管理;配置溢油應急設備和器材,控制油膜擴散;制訂溢油事故應急預案,并與區域應急預案銜接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