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4日上午,廣東省生態環境廳舉行12月例行新聞發布會,通報介紹《廣東省生態環境保護“十四五”規劃》內容。省生態環境廳副廳長蔣宏奇、水處處長李新科、大氣處處長張瑞鳳、綜合處副處長關繡娟出席新聞發布會,宣傳教育與科技處處長許金洲主持新聞發布會。水處負責人就“十四五”規劃期間我省將如何強化水生態環境保護計劃答記者問。
南方網:在“十四五”規劃期間,我省將如何強化水生態環境保護來加快實現南粵秀水長清計劃?
李新科:謝謝記者朋友的提問。對于如何強化“十四五”水生態環境保護,確保加快實現南粵秀水長清,省委、省政府作了多方面的謀劃部署。12月3日,經省政府審核同意,我廳印發了《廣東省“十四五”水生態環境保護規劃》,對“十四五”水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做了全面安排。這個規劃也是我省出臺的第一個五年水生態環境保護規劃,是按照生態環境部的統一部署開展編制的。
總體上,這個規劃是在國家部署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以及碧水保衛戰的總體布局下統籌實施的。在國家層面,“十四五”水生態環境保護還有兩個上層規劃,分別是國家重點流域總規劃和珠江流域水生態環境保護規劃(珠江流域也是首次納入國家重點流域規劃范圍)。在省的層面,這個規劃也與我省“十四五”生態環境保護規劃、粵港澳大灣區生態環境保護規劃和省的其他相關規劃做了充分銜接。
為了加快實現南粵秀水長清,通過規劃的形式布置了六方面主要任務,總體思路是在總結“十三五”工作基礎上,按照“一點兩線”“三水統籌”來開展,“一點”就是指要以改善水生態環境質量為核心,“兩線”就是要在污染減排擴容兩方面著手發力,“三水統籌”就是統籌水資源保護、水生態建設和水環境治理。在這個思路下,“十四五”水生態環境保護聚焦六方面的重點任務:
一是落實水生態環境管控。實施水環境質量目標、水體功能和區域空間的管控,構建南粵管水治水的新格局。
二是深入開展水污染防治。重點包括城鎮污染防治以及農業農村、工業污染防治和入河排污口整治,以及按照流域或者國控斷面的管控單元開展綜合治污攻堅,鞏固提升水環境質量。
三是強化飲用水水源保護。包括強化水源型江河湖庫系統保護以及水源保護區的特殊保護,以及加強水生態環境的風險防控,筑牢水環境安全防線。
四是實施水生態保護修復。從重點江河湖庫水生態調查評估到水生態保護修復,到實現打造嶺南水生態保護修復樣板,提升河流水生態健康水平。
五是促進水資源優化配置。包括加強生產生活的節水改造,推進雨水、污水的資源化利用,完善水資源的生態調度管控,重點保障河湖生態流量。
六是完善治水機制體制。健全水環境治理政策標準、科技資金保障的監督管理體系,提升水生態環境管理能力和治理體系現代化水平,也強化水生態保護的基礎。
在謀劃“十四五”水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時候,我們設定了12項具體指標,這是我們謀劃“十四五”工作的新舉措。因為以往更多側重于水環境,在“十四五”我們加入了水資源和水生態要素。從指標設置上,我們設立了12個指標,其中水環境指標6個、水生態4個、水資源2個,水生態和水資源指標都是新增的;當中又有8個是新增的,延續“十三五”的只有4個。
對于具體指標,在水環境方面,我們著眼于水環境質量持續改善,確定了地表水優良比例、劣Ⅴ類水體比例、水功能區達標率以及縣級及以上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優良比例、縣級城市建成區黑臭水體控制比例、珠三角核心區水網劣Ⅴ類斷面比例,目標是努力實現人水和諧。在2025年我們確定的主要目標包括地表水優良比例提升到90.5%以上、劣Ⅴ類水體控制在0、飲用水水源地優良比例達到100%和縣級城市建成區黑臭水體基本消除。同時為了體現粵港澳大灣區的引領性,規劃提出2025年珠三角核心區水網劣Ⅴ類斷面基本消除的親民指標。在水資源方面,我們設了兩個指標,一個是達到生態流量底線要求的河湖數量以及恢復連續有水的河流數量,目的就是保障河湖的生態流量。水生態設置了四個指標,包括開展流域水生生物完整性指數評價的水體、河湖生態緩沖帶修復長度、濕地建設面積,以及重現土著魚類和水生生物為目標的水體這四類指標,目的就是維護河湖生態功能的需要,力爭在“有魚有草”方面實現突破。
“十四五”期間,水生態環境保護方面我們將聚焦這六方面的主要工作任務,盡快實現12項具體指標目標,加快建設“有河有水、有魚有草、人水和諧”的美麗河湖,讓江河秀水長清,讓老百姓擁有更多的獲得感和幸福感。